因為疫情,零接觸消費模式成為日常,因此轉向線上購物的族群,成為電商新藍海,而既存的線上消費者也必須再深化,就讓節慶成為最好的「加速器」,無論是「既有節慶再行銷」如情人節、母親節、父親節;還是「響應其他地區的電商造節」如618、1111及1212,「周年慶」還是「主題型打造」如開學季、聖誕節,電商當然都不能錯過。
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調查2020的網購消費者,顯示有52.9%的消費者在線上線下的購物頻率各半,18至25歲的比例更接近6成,更有超過7成的消費者曾參與電商購物節,約6成最常參加雙11,其他依序則為雙12、99購物節、黑色星期五及618。
第四季一向是電商購物季最火熱的時期,從蝦皮購物「9.9超級購物節」拉開序幕。以台灣今年的業績來看,開跑3小時就超過2020年活動整日業績,再加上「0元免運」、「商城85折券」、「9元飲品全台喝」等活動的加持下,當日就賣出200萬杯飲料,連口罩都賣出300萬個,消費紅不讓。
最值得電商注意的地方,莫過於以往多數消費者習慣在純電商平台網購,但目前也有3成的消費者會優先選擇實體零售網購通路,顯示市場具有發展潛力,無論有沒有店面優勢,直接面對消費者(D2C,Direct to customer)成為趨勢,品牌業者在布局數位轉型、建立線上通路之際,如何配合節慶定行銷策略,成為重中之重。

常見8種促銷案型:
一、免運優惠:
二、打折優惠:
對於庫藏品、短效期的商品,買一送一、半價及第二件免費是最快能夠銷貨的方式。另外滿件打折、滿件折現,如「任選三件599」,也是消費者容易被吸引的方式。
三、限量超殺組合:
除了「下殺」、「回饋」及「特賣」之外,推出限量的「破盤優惠組合」也很能帶來人流,若是組合搭配流行的卡通人物、限定「只有本檔銷售」,除了既有消費者之外,卡通人物的粉絲也會被吸引一波,或許還會順道購買其他商品,拉抬整體銷售額。
四、全館折扣優惠:
所有商品直接給予折扣,店家可以透過統計的銷售數量,決定每件商品給予的折扣數,簡單粗暴,但消費者很願意買單。
五、滿額折現或送禮券:
六、發送折價券
對於新客、一般客戶、VIP及VVIP,給予不同的獎勵性折價券,來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。如果CRM(客戶關係管理系統)建置得當,就能利用分析數據找到消費者的潛在需求,提供個性化的行銷溝通及服務,例如「購物車裡尚有未結帳商品」、「限時特惠」及「新客戶專屬優惠」,都能滿足各種不同消費者的需求。
七、滿額贈禮
八、抽獎活動

既然「電商造節」已經是全球電商市場的趨勢,決定銷貨策略之後,何時開始行銷、怎麼做,也是「創意大比拼」的時候。一般來說,電商需要想清楚,究竟想透過這一檔活動,達到什麼效益。
無論是透過優惠活動來推廣品牌知名度、降低首次購買客戶的疑慮而做的「吸引新客」,或是透過專屬活動來「鞏固舊客」,還是借著優惠活動來「提高銷售額」,四大時間點也是需要注意的部分:
4大活動重點時程:
一、備戰決定期:
活動開始前一個月,就需要參照之前此檔節慶活動的銷售分析,決定目標客群及定義行銷主軸。無論是吸引大量新客加入會員、下載App,或是老客戶回饋,都可以先做好規劃,並且在主視覺廣告上,明顯秀出開門見山的優惠,無論是網站上輪播式Banner,或是其他地方的Banner廣告,都要維持可讀性,增加「限特、限量、下殺、回饋、特賣」等字眼,讓訪客匆匆一瞥就能了解優惠內容,快速勾起他們的興趣,另外也可以藉由社群舉辦直播互動、製作新品開箱影片,廣告投放及將搜尋引擎最佳化,與大量的顧客交流,先曝光創造導購商機。
二、暖身開跑期:
在活動開始前一周,就需要加大導流,幫促銷主題規畫配套的網路活動,創造社群擴散力。例如投票送優惠券、參加心理測驗、點閱星座運勢都能出現推薦小物,有趣味的互動及分享,能增加消費者的點閱率。
三、衝刺活動期:
活動一開始,就要馬上導購,創造每天來逛逛的誘因,如整點App推播搶爆殺品、每日簽到抽贈品、當日限定折價券等,也增加會員黏著度及驚喜感。若是有門市的電商,則可以OMO(Online Merge Offline)虛實助攻,落實全通路行銷,將宣傳效果最大化,也能趁機募集會員及Line好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