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到COVID-19的影響,全球宅經濟快速發展,根據eMarketer預估,到2024年,全球電子商務銷售額將來到近6.4兆美元(約177兆台幣),佔整體零售額的5分之1。以美國為例,在疫情開始後幾周,電商銷售在短短3個月內達到過去10年的電子商務量,並在全球零售總額占比16.4%,也是歷史新高,而且年紀較長的消費者也投入網購的世界,更帶動驚人的成長率。
同樣在台灣,因疫情推升網購需求,2021年第3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為1,058億元,年增28.2%,明顯優於全體零售業營業額(年減4.3%),占整體零售業營業額升至11.1%,今年1至3季網路銷售額為3,039億元,年增25.9%,顯示電商改變了傳統的販售模式,疫情擴大消費者對快速、折扣、永續性、物流的需求,如何滿足及創造多樣化的消費行為,也是品牌及企業需要思考的。

根據iKala「2021電商產業網紅行銷趨勢」報告,目前台灣出現三大電商趨勢,包括社群搶攻電商消費市場、電商月月造節及直播銷售圈粉。若從平台端來看,目前蝦皮在社群中的品牌曝光度與討論度最高,博客來則是社群貼文量最多,緊追在後的則是PChome、momo及樂天購物等;若從電商產業整體觀察,社群積極開發電商功能,無論是FB的Marketplace、店家直播、社團及粉絲頁等多管道銷售,還是IG的「#hasgtag」增加消費者購物接觸點,都是受歡迎的銷售模式,而Youtube也開始測試直播測試的功能,未來若搭配「商品上架」功能,也能提高觀眾流量轉換成錢潮的機會。
和三年以前相比,這兩年電商的蓬勃度是始料未及的,被稱為「後疫情時代」的2022年,如何再創造佳績,以下趨勢是值得關注的焦點:
一、視覺行銷成主流
二、線上消費多元化

三、全通路(Omni Channel Retailing)銷售模式興起
Sprout Social數據顯示,有84.9%的消費者,在看到商品多次後才會購買;為了替消費者打造更完整的購物體驗、讓消費者建立品牌熟悉感,許多電商將商品投放到網站、實體店、社交媒體、手機及App等平台銷售,而且各通路間會員資料、購物行為、累積點數等也做到即時整合,電商就能精準掌握消費者行為,來制定更具專屬性的行銷策略。
預測趨勢公司Perzonalizatio表示,平均每增加一個通路,電商收入就會增加38%;McKinsey調查部門和哈佛商業評論出具的調查也顯示,當消費者使用管道愈多,總消費金額愈高,電商在決定銷售管道時,也需要考量商品屬性及客群等客觀因素,做出最有利的判斷。
四、活用AI來加分
根據IMRG & Hive的研究,有4分之3的電子商務時尚品牌,將在未來兩年內投資AI,阿里巴巴更已經花了150億美元研發,企圖拿下領導者的地位,AI能夠讓消費者找到喜歡和想要的商品,如Mavi.com使用的AI軟件,就能在每個產品頁面下方顯示「您可能也喜歡…」的部分。而透過從客戶點閱習慣、關注焦點而收集到的數據,能讓電商分析產品頁面的訪問次數、email開啟率來預測消費者是否有購買特定產品的跡象,甚至可以分析對商品的喜好程度,篩選出具吸引力的組合及優惠,讓消費者「心動不如馬上行為」。
五、元宇宙當道
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(AR/VR),透過展示產品在現實生活中的樣子,也讓消費者更有信心做出購買的決定。以Amazon為例,消費者在購物前,就能利用AR技術,模擬出商品放置在家中的感覺,以增加購物趣味性及降低退貨率;而「沉浸式體驗」的行銷方式,也是讓消費者買單的利器。像Yahoo奇摩購物也在今年雙十一與Yahoo TV的合作,運用擴增實境(AR)製播技術,消費者在簡單掃描QRcode後加入直播節目中的遊戲,並創造數位分身,即時參與遊戲,也讓業績跟著成長。
